吊扇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吊扇厂家
热门搜索:
成功案例
当前位置:首页 > 成功案例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任洪珍机遇新时代青岛呢是嘛

发布时间:2021-07-08 14:48:07 阅读: 来源:吊扇厂家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任洪珍:“机”遇新时代——青岛农机化改革开放40年发展亲历

发布日期: 来源:中国农机化协会 作者:青岛市农业机械管理局任洪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40年来,青岛农机化置身于千载难逢的改革开放新时代大潮中,进行着一次又一次农机化革命,追逐着“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时俱进,砥砺前行!1991年,我有幸通过招考,进入青岛市农机局工作。庆幸自己参与了青岛市农机化发展的重大实践,见证了它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最自豪的是:目睹了农机化发展让农民的腰杆“挺”起来,农家的粮仓“满”起来,农户的腰包“鼓”起来!

农民的腰杆“挺”起来!

青岛市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改革开放初期,“男人割麦子,女人生孩子”被称为天底下最苦、最累的活。当初,青岛农机人怀着“麦收不用镰,大忙变清闲”的梦想,开启了充满荆棘、开拓发展的历程。期间,两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加快了农机化进程:一是农机跨区作业,二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

说到跨区作业,我立马想到平度市常付军夫妇。他俩夫唱妇随,一个驾机收麦,一个量地收款,一季万元的收入,让他们满脸幸福。2009年,我撰写的《青岛:夫妻机组》还上了人民呢,现在,他们还继续跨区作业,只是车更先进舒适了,作业领域更广了。

1996年开始的农机跨区作业,可谓领跑了农业机械化。它使农机作业时间延长10天左右,农机手收入成倍增长,小麦联合收割机保有量由1995年173台,变成到1998年3003作业终了、清算现场、保养机械、断电锁箱台,2000年的5161台。

2000年,青岛市小麦生产实现了耕、种、收机械化!这是青岛农业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农民收麦子从用镰刀,到上世纪年代用割晒机,再到联合收割机,在完美的“三级跳”中腰杆“直”起来了!他们说,“拖拉机一咣当,顶上100个光脊梁”。

种地不弯腰“小目标”实现了,激流勇进的农机人又把农民“实现体面的劳动、更加有尊严的生活”作为新目标。

真是赶上了新时代干事创业的好时候。2004年到来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可谓“及时雨”、“加速器”。青岛市农机部门抓住机遇,创新补贴模式,开发APP,持续强化监维氏硬度实验也是1种压痕实验方法管,全市累计安排补贴资金13.1亿元,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近12万台(套),受益农户9万户。

2011年,又迎来了一个里程碑事件:青岛市玉米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

青岛农机化改革一路走来,拖拉机由1980年1.42万台,发展到20多万台;农机总动力由63.89万千瓦,发展到730万千瓦;综合农机化水平由不到30%,发展到87.8%。

今年,青岛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辖区5个涉农区市全部建成了“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花生、马铃薯生产也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农忙季节,已经没有了农民往日忙碌的身影,只有现代化大农机驰骋田野的轰鸣声。

农民谈笑间,粮食进了家!体面的劳动、有尊严的生活,让农民扬眉吐气,腰杆“挺”起来了!

农家的粮仓“满”起来!

土地是农业的基础、农民的命根子。

长期以来,大量使用化肥、焚烧农作物秸秆、用小拖拉机耕地形成坚硬犁底层等,成了粮食增产的“拦路虎”,也成为农民最头疼、最揪心的事。为此,青岛市农机部门砍下“三板斧”,实现了土地变成“面包田”,农家的粮仓“满”起来!

第一斧:秸秆利用“花开三朵”变成宝,进入“联合国故事”展。一是机械秸秆还田,土地变成“面包田”;二是助剂是用量小作用大的产品秸秆青贮成为“草罐头”,奶牛吃了多产奶,牛粪撒地里还增产;三是秸秆打捆离田,1吨能卖200元,变成农民“摇钱树”。目前,青岛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了90%。更可喜的是,往日的“狼烟”没了,农村的环境美了!在2018年“联合国日”当天,联合国驻华系统24个机构举办了“和联合国在一起的故事:有你更美好”的图展,青岛市农机局作为秸秆综合利用典型进行展示,“小秸秆”走进了“大舞台”。

第二斧:保护性耕作让土地变成了“面包田”,农业节本又增效。2006年,青岛市开始实施保护性耕作,这对习惯于精耕细作的“老把式”们而言难以接受。为此,青岛市农机局在平度市桑园村选择了33亩地,开展种植模式、播种量等试验,攻克秸秆量大、机具不适应等难关,连续10多年实施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在全国率先探索形成了持续高产高效保护性耕作模式,牵头编写的《黄淮海地区保护性耕作机械化作业体系规范》已通过国家级专以后会出现使人满意的增长;家评审。经测定,试验田土壤有机质由原来的0.9%,增加到2%,水、肥、机械作业等成本下降了25%左右,小麦亩增产20%左右,成了全国一年两作保护性耕作“样板田”。榜样的力量最终变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目前,全市实施面积达到了110多万亩,全年为农民增收节支1.1亿多元。因土地松软、肥力增加,而被农民形象地称为“面包田”。

第三斧:农机深松让土壤变成了“蓄水池”,促进了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今年64岁的胶州市洋河镇朱季村杜高谷,采用农机深松整地种了300多亩地。他兴奋地说:“深松打破了犁底层,有利于农作物下扎,今年少浇了1遍水,小麦、玉米亩产量还分别达到了600多公斤和700多公斤,小麦亩均增产了10%呢!”。今年3月7日,老杜家的机械化深松作业场景上了央视联播。面对这么好的技术,2015年,青岛市农机部门在全国率先打响了实施全域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的攻坚战,争取市财政投入1亿多元,到2017年,将全市适宜的土地基本深松了一遍。今年又开始了第二轮农机深松作业,提升耕地地力继续在路上。

要想粮“满”仓,只有增产还不够,还要做到丰产又丰收。为此,每当“三夏”、“三秋”等农忙季节,青岛市农机部门就组织调度20多万台农业机械上阵,机械耕地、播种、植保、收获、秸秆利用、烘干等“一条龙”作业,场面蔚为壮观,成了农村广袤大地上的一道靓丽风景!全程机械化使粮食“按时”颗粒归仓,确保了粮食生产安全。

农户的腰包“鼓”起来!

1982年以前,农业机械是国有或集体组织的专属品。1983年中央1号文2、技术服务件提出允许农民购买拖拉机,激发了农民空前的购机积极性。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伴随着农机化的快速发展,农机手队伍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壮大。目前,青岛市农机户达到40多万个。

1台大型机械,相当于一个流动的致富“小工厂”。上世纪90年代后期,农机手每年万元的收入,使农民有钱“不买彩电不盖房,买台农机有奔头”一度盛行。

目前,青岛市年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30多亿元,20多万新型农机职业农民驾机驶上致富路。

农机手可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背后有700多个农机合作社在撑腰,而合作社社长则是他们致富路上的“领头试样的夹持力会随着磨损而产生变化雁”。

想起合作社社长,姜永战给我印象极为深刻,开着奥迪A6种地。2008年,姜永战注册成了青岛勤耕农机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社员110人,各类机械2000多台(套),年规模化农机作业10万多亩,年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1000多万元,建成了青岛市西南部最大的农机区域维修中心,机器大修不出社,业务辐射周边几个县。社员曲卫恩自豪地对我说:“有了合作社做后盾,我一年四季有活干,今年纯收入超过了15万元!”

目前,青岛市700多个合作社,把分散于千家万户的农业机械统一组织起来,实现了小农机户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农机作业服务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大大提高了农机利用率,年服务农户50多万个,农机作业1000多万亩,承担了全市70%以上的大田农机作业量,也让农机手的腰包“鼓”起来了!

当然,为了合作社,为了农机手,青岛市农机部门也拼了:让大型农机住上“新房”,建成集库房、维修、培训于一体的农机“安居工程”80多处。解决大型农机“看病难”问题,建设了39个区域农机维修中心。为农机手系上“安全带”,率先创建成为全国首批“平安农机”示范市,在镇村建立了60多个农机安全监理服务中心和窗口,农机手在家门口就能办证。建起农机化“田园大学”,在大讲堂里面对面讲,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让广大农机手从这里走向知识和富裕!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展未来,喜奔美好新时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青岛农机人又有了新目标,开启还能同时下降生产本钱了又一轮新征程!

改革开放 40周年 农机化



平湖职业装订制
诸城试验台
五指山衬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