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扇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吊扇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服装网黎族服饰三千年的延续

发布时间:2020-12-28 16:59:23 阅读: 来源:吊扇厂家

黎族服饰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其纺、织、染、绣等四大工艺,对中国棉纺技艺的发展有过重大的贡献。上世纪80年代,黎族服饰的保护传承工作步入正轨,进入21世纪后,黎族服饰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发展时期。2006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黎族服饰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各专家小组又多次实地重点调查,走访近百位黎族服饰工艺传承人,在拥有大量的调查采访及实物资料基础上,日前,由省民族研究所组织编写的《黎族服饰》正式出版。

“黎族,是一个具有悠久服饰文化的民族。”海南省民族研究所原所长王儒民认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黎族人以自己的聪明与智慧创造和积累了独具特色的黎族服饰文化。

据专家调查考证,黎族服饰的发展历史可上溯至我国商周时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其中,有被称为人类“服饰活化石”的树皮衣,有儋耳遗风的大耳环,更有传承几千年的黎族筒裙及其丰富多彩而又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服饰图案。黎族服饰制作技艺堪称一绝,单面织、双面织和双面绣技艺最具代表性。黎族服饰及其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其历史研究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及旅游开发价值日益突显,成为海南本土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从2009年起,我们研究所就有计划地派出专家分别赴三亚、东方、保亭、白沙等市县,开展黎族传统服饰的普查及实物征集工作,共征集到黎族五大方言区传统服饰100多件(套)。”王儒民告诉记者,2012年,各专家小组又多次实地重点调查,走访近百位黎族服饰工艺传承人,在拥有大量的调查采访及实物资料基础上,不久前,省民族研究所组织编写并出版了专著《黎族服饰》。

街头难觅黎族传统服饰

在现代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下,人们对黎族服饰保护、传承的观念和认识渐渐淡薄,如今,绝大部分黎族地区不管是干部职工、农民,还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都已改穿汉族服装,黎族服饰的现实社会实用功能正在削弱。行走在五指山市和保亭街头,已经难觅黎族服饰踪影,到农村,偶尔能见到几位老人还在穿黎族服饰。

“我从小到现在都没有穿过黎族服装,连结婚都没穿,家里也没有黎族服装。”今年40岁的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保城镇毛介村委会排寮村黎族村民黄颖妹说,村民平时也很少有人穿黎族服装,除非是重大节日,才有人穿出来跳舞,少部分村民在结婚时会穿。而且黎族服装制作比较精美,有的衣服上还镶有云母片,平时劳作容易损坏,平时舍不得穿。”

保亭金江农场南茂分场的黎族村民陈厚志说,黎族男子的服饰本来就很简单,现在基本都汉化了,只有一些黎族妇女还保留一些黎族服装,但平时也少穿。他认为,黎族服饰工艺的濒危状况,既有社会的原因,又有自然的原因。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形色色、款式多样的服装充斥市场,人们可以自由购买,加上年轻人追求时尚,基本不穿传统民族服装了。目前,黎族男子的服饰几乎都完全现代化,交通方便的村寨中的黎族妇女也极少穿着民族服饰,仅在传统节日和婚丧场合穿戴。

据调查,目前五指山地区除了每年的“三月三”节日有黎族群众穿着五彩斑斓的传统服饰参加表演外,平时基本上很少见到有人穿。就整个海南来说,现在只有白沙黎族润方言,昌江和东方还有少数年老的黎族妇女以及一些民族风情游的景区工作人员还穿戴传统黎族服饰。

把黎锦及黎族服饰 技艺传承下去

五指山市通什镇番茅村委会村民刘香兰是“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我13岁开始跟母亲学习黎族服饰制作,现在熟练掌握黎族杞方言纺、染、织、绣技艺。”刘香兰告诉记者,她自己种植棉花、染料植物等黎族服饰制作材料,平时有空还会去给学校学生上黎锦技艺课。

作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刘香兰非常注重对黎族服饰的保护和开发,学习一些新的图案编织,平时尽量穿黎族服装。刘香兰告诉记者,她结婚的时候就穿黎族婚礼服装出嫁的,现在还保留着。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大部分黎族青年结婚都穿婚纱了,偶尔会有人举行黎族传统婚礼,“我儿子过几天就结婚,完全按照黎族传统婚礼来操办,请了八音乐队,也准备了服装。”

“我参加演出,或者给学生们上课培训的时候,会穿黎族服装,不过这些舞台服装是通过改良后,仍保留一些黎族服饰图案,颜色较为鲜艳。”黎族竹木器乐传承人黄照安告诉记者,他在十几年前下乡采风时,就发现黎族村庄很少人穿黎族服装,他还专门就此现象给保亭县领导写信,得到有关领导的支持,在每年的保亭嬉水节,县领导带头穿黎族服装。

黄照安说,他亲身经历过“文革”时期,黎锦和黎族服饰被当“四旧”,不仅禁止生产、穿戴黎族服饰,一些地方还将没收来的黎锦、筒裙集中当众销毁,现在回想起来还很伤心。“当时,我家里精美的黎锦、筒裙和帽子都被没收走烧掉,真的太可惜了。”黄照安说,这使黎锦蒙受了空前灾难,黎族传统服饰文化因此遭到严重摧残。

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长高和曦认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机纺线日益取代传统手纺线,化工染料日益取代天然染料,黎锦制作时间长、技艺要求高、成本投入大,难以和现代工业纺织品竞争,人们也多在市场上购买现代工业纺织品,整个手工织造面临被机器织造全面取代的命运。同时随着步入信息化时代,黎族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发生了变化,黎族传统文化从封闭走向开发。在新生活方式的影响下,黎族青少年已经不再普遍穿戴黎族传统服饰。

黎族服饰:改良才有生命力

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就把黎族传统服饰文化保护与传承列入工作日程,专门拨出经费,挑选懂得纺织技术的中青年黎族妇女进行民族技艺传承。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发现了一批技艺精湛的老艺人,一些古老的黎族服饰工艺得到发掘和传承。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后,对黎锦以及黎族服饰制作技艺保护和传承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各民族市县相继成立了黎锦技艺传习所,确定技艺传承人。开展黎锦技艺、黎族服饰技艺的民间传承工作,为黎族织锦、黎族服饰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根据黎锦技艺的保护、传承与产业化以及植物染料的市场需求,2011年,省民族研究所启动了黎族服饰保护性生产原料基地项目,他们在基地种植了黎族传统服饰制作植物原材料,加大了对五指山黎锦染料的保护和开发。

在五指山市,就有公司在对黎族服饰进行改良、创新,并把黎锦推向市场。近日,记者在帝源黎族织锦公司看到,这里的黎族服饰种类多样,老少式样齐全,非常适合大、中型宾馆、酒店及商场服务员穿戴,有些也可作为平日休闲逛街之着装,是现代社会中一道非常靓丽的民族服饰风景线。

在五指山市旅游山庄等酒店,能见到服务员穿黎族筒裙,戴着富有黎族特色的帽子。“黎族服饰必须要经过改良才有生命力。”五指山市旅游发展局长陈键说,他们设计定做了一批具有黎族特色的服装,平时上班都可以穿。“今年旅游局还拿出600万元旅游发展基金,奖励给一些餐馆、酒店和景区等,其中就要求他们注重民族元素的保护和开发,建议他们给员工配民族特色服饰。”

品牌服装批发

迪丝雅女装

硅酸盐泄爆板

地笼批发

淘宝女装夏装